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县域经济>
大蛤首创人工养殖 明年可望上市

大蛤首创人工养殖 明年可望上市

发布时间:2015-03-25 09:25:52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330)  评论:0   赞:0
[导读]“农委会”水试所历经3年试验研究,成功复育大蛤,首创野生大蛤也能大量人工繁殖的养殖技术,目前已有业者接洽技转,最快明年就可量产上市。水试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恒毅表示,浅蜊(俗称大蛤、大壳)是澎湖…

  “农委会”水试所历经3年试验研究,成功复育大蛤,首创野生大蛤也能大量人工繁殖的养殖技术,目前已有业者接洽技转,最快明年就可量产上市。

  水试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恒毅表示,浅蜊(俗称大蛤、大壳)是澎湖常见的经济性大型二枚贝,市价每台斤约250-320元(新台币,下同)(10-15粒/台斤),是目前一般市售如牡蛎、文蛤等食用二枚贝价格的2-5倍。以往野外族群数量颇丰,由于栖地破坏或过量採捕等原因,目前产量已大不如前。

  以台湾为例,依据“经济部”国贸局的统计及关税资料显示,近5年台湾从国外进口牡蛎、扇贝干贝等海鲜,平均总金额高达1897万美元(约5.7亿台币),平均总数量高达3598公吨。

  在环境友善的养殖趋势下,大蛤这类“吃素的物种”,专门吃浮游植物,像是微细藻类,绿藻、褐藻等等,比吃荤的养殖鱼贝类,不用投喂过多鱼粉、动物性饲饵料,相对环保许多,还能创造高经济价值。

  谢恒毅指出,大蛤在台湾有5个品种,主要分布在澎湖海域、屏东恒春半岛,基隆及金门也有相关分佈记錄,主要栖息在浅海的珊瑚砂与泥底质海域,潮间带至潮下带都可发现其踪迹。

  过去野生大蛤很难採,渔民必须等待风平浪静,利用太阳的反光,拿不鏽钢的铁条搓,採集相当不易。如今突破技术门槛,让过去容易因饲养密度过高、水质有机物含量高,导致大蛤缺氧而死,现在可以在2吨水体中成功育成20万颗稚贝,产值上看150万元,最快明年可上市。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