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又称为植物外源激素,主要作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截止2014年11月,我国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41个品种,主要在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低毒产品,按照对农作物起的作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生长促进剂
生长促进剂为人工合成的类似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包括:2,4-D、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胺甲萘(西维因)、增产灵、GA3赤霉素、激动素、6-BA、PBA、玉米素等。主要作用是能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有利于新器官的分化和形成,防止果实脱落。
生长延缓剂
生长促进剂为抑制茎顶端下部区域的细胞分裂和伸长生长,使生长速率减慢的化合物,包括:矮壮素、阿莫-1618、氯化膦-D、助壮素等。生长延缓剂主要阻止赤霉素生物合成,致使植物体节间缩短,诱导矮化、促进开花,但对叶子大小、叶片数目、节的数目和顶端相对优势等没有影响。
生长抑制剂
生长抑制剂主要包括:抑芽丹、二凯古拉酸、三碘苯甲酸、氯甲丹、增甘膦等。与生长延缓剂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主要抑制顶端分生组织中的细胞分裂,致使顶端丧失相对优势,加强侧枝萌生,叶片缩小。
乙烯释放剂
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释放乙烯的化合物,可催促果实成熟。当前,乙烯利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当植物体内的pH值达到5-6时,它会慢慢降解,释放乙烯气体,将果实催熟。
脱叶剂
脱叶剂常用做除草剂,主要原理是引发乙烯的释放,使叶片衰老脱落。主要包括:氰氨钙、草多索、氨基三唑等。
推荐文章:
(中国惠农网 桃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