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三农政策>
豆角上长灰白色的水泡是怎么回事

豆角上长灰白色的水泡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4-02-13 10:58:17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编辑    阅读:(2027)  评论:0   赞:0
[导读]图为:豇豆菌核病 豆角上长灰白色的水泡可能是豇豆菌核病,请参考:豇豆菌核病简介英文名 Cowpea Sclerotinia blight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寄主 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

图为:豇豆菌核病

 

  豆角上长灰白色的水泡可能是豇豆菌核病,请参考:

  豇豆菌核病简介

  英文名 Cowpea Sclerotinia blight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发病多在开花结荚期,病株基部呈灰白色,引起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豆荚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长出黑色菌核。

  病原物

  (1)形态:菌核鼠粪状,或圆柱形,或不规则,大小(1~4)微米×(3~7)毫米,内部白色,外部黑色,萌发时产生子囊盘1~50个,4~10个;子囊盘初呈杯状,直径2~8毫米,淡黄褐色,盘下具长柄,长短不一。子囊排列在子囊盘表面,内含子囊孢子8个。

  (2)特性:发育适温20℃,最高30℃,最低0℃;孢子萌发适温为5~10℃,最高35℃,最低5℃;菌丝喜潮湿,相对湿度高于85%发育好,湿度低于70%,病菌明显受抑。菌核在干燥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在潮湿土中则只存活1年,50℃经5分钟致死。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混在堆肥及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病原随风传播。病原发展迅速,引起病部腐烂。豇豆菌核病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较长。

  发生因素

  (1)温度: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宜发病温度为5~20℃,最适温度为15℃,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

  (2)水分: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只能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豇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100%,病菌即不能侵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无病种子。②轮作、深耕及土壤处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进行深耕,灌水闭棚有利于杀死菌核。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株。③覆盖地膜,合理施肥。利用地膜阻挡子囊盘出土,要求铺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④棚室栽培要通风降湿。

  (2)物理防治:播种前要进行温汤浸种。

  (3)药剂防治:①播前用10%盐水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②发病时喷药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