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最长、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期,地表吸收热量远大于散失热量,导致气温持续攀升。中国大部分地区此时平均气温超过30℃,部分地区可达40℃以上。那么2025年三伏多少天?有哪些特点?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2025年三伏多少天?
2025年三伏天总时长为30天,7月20日入伏,8月19日正式出伏,标志着炎热三伏期的结束。今年的三伏天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的“短三伏”,打破了以往常见的40天模式。2025年三伏具体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各10天。初伏为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中伏为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末伏为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二、今年三伏为什么只有30天?
三伏天的划分依据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遵循“夏至三庚入伏”的规则,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庚午日),其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因此初伏从7月20日开始。中伏的起始日为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7月30日),末伏则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8月9日)算起。
由于2025年立秋(8月7日)前仅有四个庚日,中伏未延长至20天,而是保持10天,使得三伏天总天数缩短至30天,而非常见的40天。上一次出现30天的“短三伏”还是2015年,此后连续10年都是40天的“长三伏”。
三、2025三伏天有哪些特点?
1、入伏较晚且为“母伏”
入伏时间是7月20日,是近60年来最晚的入伏日。按照民间说法,入伏当天是农历六月廿六(双数),属于“母伏”,通常意味着天气会相对凉爽。
2、热量积压高温集中
由于入伏时间较晚,地表蓄热时间延长,热量在伏期内集中释放。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较常年偏高0.5-1℃,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3、“秋包伏”格局
立秋(8月7日)后,末伏才开始(8月9日),形成“秋包伏”格局。按照民间说法,“秋包伏”意味着立秋后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但今年立秋后只有12天的三伏天,所以“秋老虎”的威力可能不会太强。
4、处暑在出伏后
今年8月19日出伏,而处暑交节时间在8月23日,属于“处暑出伏后”的情况。按照民间说法,这种情况预示着年景较好,有利于农作物丰收。
以上就是2025年三伏多少天的介绍,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总共30天。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的“短三伏”,打破了以往常见的40天模式。
关于2025年三伏多少天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