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牡蛎礁遗迹展区

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牡蛎礁遗迹展区

发布时间:2016-11-29 21:04:09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153)  评论:0   赞:0
[导读]日前,《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评审会在津召开,会议同意《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根据总体规划,经过10年到15年的发展,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将被建设…

日前,《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评审会在津召开,会议同意《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根据总体规划,经过10年到15年的发展,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将被建设成为集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科研监测、生态修复、宣传教育、社区共管于一体的国内领先的海洋特别保护区。

《总体规划》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合理开发的指导思想,将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三个功能区,确定保护区的近期和远期规划目标,涵盖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梯次的重点项目安排,加强生物资源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2015年至2020年,规划近期完成保护区4个浮式界标、2个警示牌、1个宣传牌等界标、标牌;保护区拐点处建1座海上监视监测平台;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协商共建牡蛎礁遗迹展示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布设1套水质监测浮标。开展保护区游泳动物增殖放流20万尾,贝类底播5公顷,投放人工牡蛎礁群10公顷。

规划中期开展保护区水质在线监测等科研与监测项目,及时掌握保护区牡蛎礁及其生境状况变化,为管护工作提供可靠的研究支撑;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依托,全方位展现牡蛎礁遗迹风貌和天津古海岸变迁的历史;逐步开展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增殖放流和人工牡蛎礁投放,帮助修复牡蛎礁适宜生境,使礁区生物资源恢复初见成效。

规划远期将完成全部生物多样性养护礁群投放、贝类底播增殖放流工作,并对修复效果开展评价。规划完成卫星遥感人类活动业务化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人类活动监控简报制度,常态化制作保护区动态监视评价产品。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