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昌鱼体形小,成体通常只有4cm~5cm长,最大体长不超过7.0cm,体侧扁细长且头尾两头尖,体色灰白色半透明,文昌鱼身体的大部分是钻在沙中,只有前端的小部分露在水中觅食,主要摄食海水中的单细胞硅藻为主,一般寿命为4年~5年,18个月左右性成熟。目前,厦门文昌鱼已可进行完全人工繁育,并多次向保护区海域实施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一、人工繁殖技术
1.饵料的培养
小球藻、扁藻和金藻等藻类的实验室培养及室外藻种池生产应先行一步,培养藻类时,杜绝不同藻种的交叉感染,避免文昌鱼的饵料受污染,确保其增养殖的顺利进行。
2.亲本的采集和挑选
一般每年的四月开始从自然海区采集文昌鱼活体,选择个体体长35mm~55mm活动迅速、潜沙能力强、性腺饱满的文昌鱼作为亲本,通过加强喂饲,进行强化培育提高文昌鱼的性腺成熟度,并在育苗前10天~15天将备选亲本在 17℃~19℃低温中养殖。
3.人工繁殖
孵化桶的准备:一般选用方形不透明的塑料桶,底部铺上2公分的沙,注入水温22℃~25℃、pH值在8.09~8.18之间、盐度为25‰~28‰的新鲜过滤海水,保持水位5公分左右,同时安装上充气设备及遮光布,以便充氧、产生水流和光照的调节。
人工繁殖采用温差刺激及光照诱导的方法,对雌、雄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前一小时,将经过强化培养的备选亲本(雌雄比例掌握在1.5︰1),用同样温度的洁净海水进行冲洗后,放22℃~25℃高温中热激≥24h,通过控制光照刺激亲本排精产卵,捞出排精产卵后的亲鱼,将精、卵人为混合,充气培养30min后,用150目筛绢网滤出受精卵,转移至孵化桶中孵化。
文昌鱼受精卵发育至神经胚胎时即破卵膜而出,出膜前,调节充气量至不产生气浪,使文昌鱼幼体出膜后在水中浮游,此时可适当增加充气量,增加幼体的浮游能力。幼体开口后及时投喂叉鞭金藻或等鞭金藻,饵料投喂量视仔鱼生长发育及其摄食情况适时增减。
4.种苗培育管理
进入仔鱼期,每天用300目筛绢网换水,换水体积视水体清洁程度而定,一般换出桶中30%的海水,及时清除桶壁附着物,清洗沙层并观察水质变化,若发现水中出现杂虫污染,应马上吸去杂虫并更换新鲜海水。
进入变态期时停止清洗沙层,及时增加沙层厚度至4cm,同时对密度过高的仔鱼进行分桶养殖,直至全部仔鱼完成变态开始潜沙后,再恢复对沙层的清洗。潜沙后饵料仍以金藻为主,佐以少量角毛藻或新月菱形藻。亚成体和成体阶段仍保持每天换水,同时注意观察沙层清洁度并及时清洗沙层。幼体经变态潜沙后存活力和适应力会逐步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仔鱼的数量趋于稳定。
二、人工养殖管理
文昌鱼生活在浅海沙地,为了让它能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营造一个与海区自然环境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海沙、浅水、食物等。这里用了两个大圆水泥池和一个“W”型的循环水槽,“W”型水槽用一水泵进行水循环。
日常管理包括饵料(藻类)的培养、养殖池的清洗和换水、投饵、日常巡护等工作。
1.藻类的培养
文昌鱼的饵料主要为扁藻和金藻,养殖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饵料来保证其食物来源。
将20升左右的海水烧开冷却后,然后加入已配置好的营养盐母液各10ml,三种营养盐母液浓度分别为:柠檬酸铁0.3ppm、尿素60ppm、磷酸二氢钾3ppm。倒入已培养的藻液,让其扩增,进行一级接种培养,一级培养的扁藻易粘壁,金藻易沉底,发现粘壁或沉底现象应积极摇晃藻液,使藻体均匀分布。摇晃藻液时注意用力不可过大,以防藻液溅出,每次摇晃约半分钟,良好的藻液颜色鲜艳,有生气,且呈现云雾状悬浮。
为了获得更多的扁藻和金藻,将原一级培养的藻液倒入已消毒的50L的白色塑料桶进行二级培养,每天加入原藻体1/4体积的过滤海水,加入适量营养盐,每天至少4-5次搅动水体以使藻体均匀分布。
2.养殖池的清洗和换水
文昌鱼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养殖池子要求水质清澈,海水透明度较高,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主要看水质和沙堆的杂物量,水质较差或沙堆杂物较多都需换水,正常情况下,通常2~3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换水一般结合养殖池子的清洗和污物清理。
3.饵料的投喂
进水口投喂,将经过一级培养或二级培养的藻液从进水口倒入,让其随水流扩散至整个养成池;也可利用泼洒法进行,一般选择为沙堆上方,将藻液均匀泼洒。
4.日常巡护
观察天气变化、检测光照强度、水温、盐度、pH值等理化指标,鱼群吃食情况变化,每天观察水体清洁程度。为避免早期水质恶化,可将沙滤过的海水再行过滤,尽量去除杂质,加强鱼病的预防措施,并做好养殖日志,发现情况异常及时应对,在文昌鱼仔鱼培育中需进行遮光处理,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造成大面积的死亡,提高养殖成活率,为防止后期水质恶化引起文昌鱼大规模死亡,要每天观察水质变化情况,饵料投喂不可过量,一旦发现文昌鱼数量减少,要立即换水,避免大规模死亡发生。
三、分析与讨论
1.亲本来源及提纯复壮
近年来厦门海域大规模的清淤和采沙,文昌鱼的资源濒临灭绝,保护和恢复文昌鱼物种资源已迫在眉睫。汪伟洋等于1989年在厦门黄厝海区的专项调查中,发现了约2km2的文昌鱼密集区,其栖息密度高达1050条/m2,曾国寿等于1994年~1995年调查该海区密度为142条/m2,方少华等于2001年调查时文昌鱼密度为68.7条/m2,到2011年在黄厝海域几乎采捕不到文昌鱼。
2012年采集的六千多尾的文昌鱼中,捕捞的亲鱼却明显小于往年,性腺发育也较差,排卵期明显滞后了,有性腺发育的还不到4000尾,能作为亲本繁育的仅2000多尾,亲本来源堪忧。2008年还曾用已经养成至性成熟的人工繁育子一代(F1)文昌鱼种600余尾作为亲体,繁育出子二代(F2)文昌鱼潜沙苗20余万尾,实现了文昌鱼的全人工繁育,但F1的亲体性腺成熟度发育不佳,出苗率低,F2体质差,死亡率高,加强此方面的科研攻关,开展亲本的提纯复壮,是保证文昌鱼产业化生产的首要前提。
2.胚胎发育管理攸关仔鱼出苗率
从受精卵培育到成体过程中死亡率非常高,稍有不慎幼体在孵化或发育过程中即全部消亡,采用适当的养护措施,只要度过这一段艰难时期,随着幼体变态潜沙后存活力和适应力的增强,死亡率低,群体的数量趋于稳定,子代发育至完成变态的成活率可大大提高。
胚胎早期畸形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诱导催产时,应将亲本分期分批地进行低温养殖,避免亲本产卵质量不佳而导致胚胎畸形。此外,也应注意受精卵孵化的早期充气量不宜太大,避免水花翻腾过于激烈,造成胚胎发育畸形。一般地,孵化桶里的受精卵密度不高时,也可静水孵化。
在仔鱼培育前期,部分仔鱼可能会因光线太强而死亡,需进行遮光处理,避免阳光直射。
3.常年藻种支持
常年藻种保障支持,是文昌鱼增养殖的后勤保障。源源不断保证文昌鱼的食用饵料——藻种的纯正,即使在阴雨季节,也得保障文昌鱼有充足的饵料来源。
继续探索和研究文昌鱼各发育阶段系列的适口饵料,提高文昌鱼不同发育时期的生长速度,也是确保文昌鱼仔鱼顺利渡过变态期,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4.增加公益投入
维护海洋生态多样性,恢复海洋珍稀物种,由政府部门开展海区增殖放流活动的效果明显,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了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濒危的物种,就是现在水里面很少的、受到保护的这些品种,我们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可以增加它的数量,起到了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其次,增殖放流同时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再次,它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促进了渔民增收。
目前,文昌鱼小水体、小批量生产已基本达到稳定水平。然而要达到大批量的生产能力,还须在亲鱼的驯养、规模化生产技术工艺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只有突破大批量人工繁育技术,生产大批的文昌鱼人工种苗,提供放流增殖和人工养殖,文昌鱼的保护和资源的恢复才有可能,近年来,厦门市政府已经在文昌鱼保护区范围内多次投放文昌鱼成鱼(体长0.9cm~1.8cm)200多万尾,取得一定的效果。
现在处在文昌鱼种质资源保护的节点时刻,已刻不容缓,只有大批量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才能为今后更好研究文昌鱼的分类、生态学、脊神经支配和神经分泌生理学、酶学、组织化学、生理细胞与胚胎发育实验观察、染色体、基因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提供研究素材。并通过探索文昌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从而造就出文昌鱼商品性养殖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