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大菱鲆的病害防治

大菱鲆的病害防治

发布时间:2016-11-26 16:35:41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329)  评论:0   赞:0
[导读]一、观察检测肉眼定时观察养殖鱼的摄食、游动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病鱼及死鱼,捞出病鱼、死鱼进行解剖分析、显微镜观察,分析原因,记录在案。对病鱼、死鱼做焚埋处理。二、防治原则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控…

  一、观察检测

  肉眼定时观察养殖鱼的摄食、游动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病鱼及死鱼,捞出病鱼、死鱼进行解剖分析、显微镜观察,分析原因,记录在案。对病鱼、死鱼做焚埋处理。

  二、防治原则

  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控光、调温、水质处理、使用安全消毒剂、增加流水量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三、大菱鲆的生长与成活率

  大菱鲆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与苗种质量、饲养水温、饲养密度、换水率、饲养方式、所用饲料和投喂方法等都关系密切,任何一项均不可忽视。在水温低于7℃或高于22℃时,大菱鲆生长会减慢或不生长。在水温10~22℃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饲养密度越大,生长越慢;换水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饲料的营养平衡,转化率高,利于生长;适温周期长,相对生长快。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体重达到100克以前,大菱鲆体长增长较慢,但日增重率较快;体重达到100克以后,体重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养殖2年内的大菱鲆平均日体重增长速度为4.82克/天,最高可达18克/天,其中第一年的日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23克/天,第二年的日平均增长速度可达6.84克/天。以1997年山东省蓬莱市某鱼类养殖试验场的养殖为例,养殖250天的大菱鲆平均体重达500克左右;养殖390天左右,体重达1000克左右;养殖520天,体重达2000克左右;养殖600天,体重达2500克。大菱鲆同期苗的生长速度差异也很大,养殖613天的成鱼最大个体可达4300克,而最小个体仅550克。1998年引进苗,养殖247天,平均体重达693克,最大个体820克,最小个体才300克。由此可见,大菱鲆养殖第一年的体重增长可达1000克左右,第二年、第三年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体重增长可以超过1000克/年。这同时说明:选好苗种、优化养殖条件,使用优质饲料,预防疾病发生,对养好大菱鲆、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至关重要。

  四、常见菌病

  细菌病已成为大菱鲆养殖中危害最重的疾病。因此,必须正确诊断,及早防治。

  链球菌病:病鱼眼球突出,眼周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剧烈出血。

  防治方法:每天每千克鱼用盐酸强力霉素20毫克~50毫克混入饲料中,连喂7天。

  弧菌病:大菱鲆幼鱼肠道白浊,腹部膨胀,眼球突出或混浊,解剖检查,肠道有炎症,附黄色或黄红色黏液,体表溃烂。易在水温10℃~16℃的低温期或稚鱼期发病。

  防治方法:用盐酸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等,每天每千克鱼用50毫克~75毫克;长效磺胺E、制菌磺等,每天每千克鱼用200毫克混在饲料中,连喂3天~7天。

  假单胞菌病病鱼鳃盖出血,鳍腐烂,体表形成含有脓血的疖疮或溃疡,易发于夏初到秋季。

  防治方法:保持养殖密度适中;每天每千克鱼用四环素50毫克与饲料混合,连喂10天以上。

  滑走细菌病病鱼头部、躯干、鳍等处都发红出血,在发病后期引起皮肤溃疡或尾鳍腐烂。低水温期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用复方新诺明投喂,每天每千克鱼用50毫克~100毫克拌入饲料中;每天每千克鱼用土霉素100毫克~150毫克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续投喂1周。

  爱德华氏菌病病鱼腹部及两侧发生大面积脓疡,脓疡的边缘出血,病灶因组织腐烂发出强烈的恶臭味。腹腔内严重积水。幼鱼期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可用氟哌酸等抗菌药物治疗,但应注意防止产生抗药性。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