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白乌鱼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一例

白乌鱼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一例

发布时间:2016-11-26 16:33:19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218)  评论:0   赞:0
[导读]白甲乌鳢(OpniocepnalusargusvarKimnra)又名白乌鱼,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白乌棒。目前仅分布于川渝一带,其食性凶猛,是一种非常珍稀的优质鱼类;刺少,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独特的药用价值,为…

  白甲乌鳢(OpniocepnalusargusvarKimnra)又名白乌鱼,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白乌棒。目前仅分布于川渝一带,其食性凶猛,是一种非常珍稀的优质鱼类;刺少,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独特的药用价值,为食疗最佳补品,在川渝地区有非常好的口碑。另外,白乌鳢体色白,体态优美,具一定观赏价值,因此白乌鳢倍受市场欢迎。但近年来由于管理疏漏、养殖密度的增大等原因而导致白乌鱼病害时常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诺卡氏菌病是一种近年刚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发现的慢性疾病。致病菌诺卡氏菌是一类以腐生为主的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土壤、水中均有广泛分布。因为该病早期发现和诊断率比较低,没有一定专业知识情况下较难被发现,所以经常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情况及病症

  2014年4月在重庆荣昌奥贝马白乌鱼繁育基地养殖场的30万尾白乌鱼中,有12万尾左右发病,平均发病率高达40%,平均死亡率达35%,病情严重的池塘死亡率可达50%。据了解,往年该病多从9月下旬开始出现,持续时间不长,水温在15℃以下即不发病,发病鱼多为10厘米以上的白乌鱼,发病池水质恶化,饲料配合饲料,发病呈慢性型。

  病鱼开始或侧游于水中或上浮水面,反应迟钝(图1),食欲下降,体色变深,腹部肿大、肛门红肿,有时体表会有少量红点出现(图2)。随着病情加重,部分鱼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解剖发现肿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灰黄色的腹水(图3),且在肝、脾、肾等内脏组织中有明显的乳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直径0.1~0.3厘米,大者可达0.5厘米以上(图4)。

  二、白乌鱼诺卡氏菌病的病原菌

  本研究中心对发病白乌鱼的病灶部位进行取样,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病原鉴定、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等,从该发病的样本中均分离到了相似的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健康鱼体,出现了相似的发病症状。后经生理生化及16s RNA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鉴定,确认该菌为 诺卡氏菌(Nocardiaseriolae)。

  三、病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由于白乌鱼具鳃上辅助呼吸器官,耐低氧、易养殖,从而养殖密度过高,池塘水质恶化,导致鱼体整体抵抗力下降。此时环境中的致病菌通过鱼体体表创伤、鳃或消化道进入体内而繁殖,再加上管理疏漏,从而导致不断蔓延。池塘养殖白乌鱼发病的病程较长,可能是由于水体中致病诺卡氏菌含量不高,进入鱼体后其生长和繁殖过程较长,因此发展到明显病症出现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在白乌鱼诺卡氏菌病的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检测手段和防治药物,根据本次病例治疗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提出以下预防及治疗建议:

  预防:①提高苗种质量,定期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②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高。③注重日常水质管理和维护,鱼病高发期勤换水,定期对养殖水源水质进行检测、消毒。④保证饵料质量并适时、适量投喂。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