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村庄为何成为了“空心村”

村庄为何成为了“空心村”

发布时间:2016-11-22 17:21:06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128)  评论:0   赞:0
[导读]随着城镇化加快和农民工劳动转移,很多村庄成为了“空心村”,一些村庄之间的合并、消失成一种发展趋势。但在村庄拆迁中,不能连同村庄文化及村庄标志性建筑一起拆迁,不能割裂和中断了村庄文化,村庄消失与村庄文化消…

  随着城镇化加快和农民工劳动转移,很多村庄成为了“空心村”,一些村庄之间的合并、消失成一种发展趋势。但在村庄拆迁中,不能连同村庄文化及村庄标志性建筑一起拆迁,不能割裂和中断了村庄文化,村庄消失与村庄文化消失并不应当成为同一过程。

  像陈景润故居、陈氏祠堂这样的乡村标志性建筑,本是乡村绵远悠长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于这类建筑的破坏,实质上是铲断了民众寄托在乡村的根,是在铲除延续千年的乡村文化。

  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古村庄,如何保护村庄的古建筑、保留乡村文化?首先,法律要硬起来,让古村庄、村庄的古建筑拥有法律定位的“古”身份。对于古村庄,以及村庄中的古建筑、古树,法律要对他们进行保护,该纳入文化保护单位的要尽快列入文化保护单位名录。其次,村庄是否消失和村庄中的古建筑、古树是否该拆迁,要尊重村民的选择和意见,决定权应交还给生活在村庄的村民,而不仅仅出自行政命令。不管是买卖还是拆迁村庄古建筑,都应先征求村庄村民的意见,只有村民集体同意,才可以转让、拆迁。最后,在保留村庄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让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向城市看齐,重新焕发村庄活力,吸引市民回流村庄。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