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老把式与新农民的较量

老把式与新农民的较量

发布时间:2016-11-18 10:29:05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195)  评论:0   赞:0
[导读]父子俩同样种植“南北7号”玉米,同样整地、施肥、中耕、灭草、防治病虫害,其结果却不一样,一个亩产量高,一个亩产量低。原因在哪里?请看——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东风村的李大军和李生是父子关系,李大军今年65岁…

父子俩同样种植“南北7号”玉米,同样整地、施肥、中耕、灭草、防治病虫害,其结果却不一样,一个亩产量高,一个亩产量低。原因在哪里?请看——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东风村的李大军和李生是父子关系,李大军今年65岁,李生今年35岁,同为种地的农民。

   2014年春季,李生了解到“南北7号”玉米种子在依龙镇布点试种后,产量较高,品质不错,脱水也快,售价较高。相信科学,将种子优劣视为玉米能否增产关键一环的李生,买回30亩地的“南北7号”玉米种子,同时受父亲委托为老父亲也捎回30亩地的“南北7号”玉米种子。

   春播开始了,李生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将亩保苗定在5000株的下种量上,机械播种,亩施玉米专用化肥35公斤。李生播完自家的30亩地玉米后,用同样的下种量和施肥量,帮父亲李大军也在丰产期内种植了30亩“南北7号”玉米。

   半个月后,玉米苗齐刷刷地拱出土。李大军到地里一看,火就上来了:“咋种这么密,到秋收还不得喂老牛。”边嘟囔边开始隔一棵薅一棵。李生听说父亲嫌玉米种密了,正在薅苗,急忙前往制止,熟料,李大军不听劝:“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见过种这么密的玉米,这哪是种地呀,纯属祸害人。”任凭李生怎么解释“南北7号”玉米适宜密植,李大军就是听不进去。

   金秋十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李生的30亩地玉米平均亩产820多公斤,而李大军的30亩地玉米虽然也籽粒饱满,棒子很大,却因苗数不足,平均亩产不足600公斤,同样的投入,收入却完全不一样。李大军后悔得直拍大腿。

   正是:

   老把式嫌苗密,隔一棵薅一棵,玉米减产;新农民信科学,种一棵留一棵,玉米增产。王洪德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