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我国冬小麦面积与产量遥感复核结果出炉!

我国冬小麦面积与产量遥感复核结果出炉!

发布时间:2016-11-16 15:06:24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179)  评论:0   赞:0
[导读]麦浪翻滚,春去夏来,2016年我国冬小麦的收获在期盼中火热展开,却又在犀利的阴雨中惨淡收场,小麦生产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低迷。近两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突出,而由此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安与冲击一直未有间断。…

  做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品种,冬小麦的生产历年来一直受关注,不过生产过程并非年年一番丰顺。究其主要原因,天气影响无疑是首要因素。近几年,我国江淮、黄淮地区在5月份下旬出现降水的概率有增高趋势,成为小麦质量、产量的隐忧。2012年,关键期阴雨潮湿导致多个小麦产区赤霉病发作严重,给小麦产量水平形成带来明显影响;2013年,我国江淮、黄淮部分地区收割前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导致不少地区小麦质量下滑,发芽和萌动情况突出,单产能力也受到严重打压。经过两年恢复性增产的转折期,2016年我国冬麦生产再次碰壁。一个多月前,我国江淮、黄淮、华北、关中等地接连出现大范围降雨,不少地区还伴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致使有相当数量的小麦出现质量下降、减产甚至绝收现象。对比往年,2016年我国冬小麦受灾的区域也呈现新的特点。以往我国麦区阴雨,多集中在江淮地区,黄淮南部区域,例如豫南、皖北、苏北一带,而河北、山东、豫北等地小麦生产受雨水影响相对有限;而今年除了江淮地区外,包括河南北部、陕西中南部、鲁西北等地区也出现少有的成熟期阴雨,给小麦产量、质量带来极大困扰,优质小麦更是有价难求。除了雨前抢收的小麦表现基本优益,雨后小麦霉变、萌动现象非常普遍,减产减质已是定局。

  尽管5月初对我国小麦的产情的判断就不算乐观,但仍对最终小麦产量水平抱有侥幸和期待,然并卵,最终的结局是比较惨淡的。为摸清2016年我国冬小麦总体生产水平,使用国产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及国外卫星数据源,对截止2016年6月12日拍摄的我国冬小麦产区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我国冬小麦产区卫星影像的农业相关数据,并汇总出冬小麦种植面积及相关结果。通过相关矢量数据和NDVI值分析处理,并参考了遥感农气模型和历年冬小麦产量数据库,结合相关调查情况,对所监测时期内的我国各省冬小麦种植面积、亩产水平和总产量结果进行复核计算和预测,得出2016年我国各地冬小麦产量水平及相关情况。详细数据请参考“2016年中国冬小麦面积与产量遥感复核结果”。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