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新疆“候鸟型”跨国农民的致富路

新疆“候鸟型”跨国农民的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6-10-14 01:44:57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294)  评论:0   赞:0
[导读]同样是春种秋收,新疆昌吉的农民李清洁在吉尔吉斯斯坦种番茄,一年收入十多万。如今,新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这一行列,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家乡和中亚国家,成为跨国种地的农民。  李清洁的家在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

  同样是春种秋收,新疆昌吉的农民李清洁在吉尔吉斯斯坦种番茄,一年收入十多万。如今,新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这一行列,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家乡和中亚国家,成为跨国种地的农民。

  李清洁的家在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红星三队。这个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小村庄人均耕地不到3亩。李清洁一家守着十几亩地,有力气使不上。他说,虽然现在吃穿不愁了,但手里现钱太少。为了多挣些钱,他们将自家土地转包出去,摆摊做起了小生意。

  2004年,昌吉市和二六工镇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前往吉尔吉斯斯坦经营农业。“原本只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到国外见见世面。”当时的李清洁想着不管能不能挣上钱,至少也算出过国了。当年5月,李清洁夫妇第一次走出国门,到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巴德市种番茄。

  “当我们看到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心情只能用兴奋来形容。”李清洁说,他和30个同乡在卡拉巴德承包的土地距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60多公里,平坦而肥沃。仅他和同乡李惠琴等6个人就要种1000多亩地。“有的地块甚至要用半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头。”李清洁说,好在吉尔吉斯斯坦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大多数工作雇请当地人来完成。

  为了方便雇请当地人并指导他们种地,李清洁和同乡们开始积极学习俄语。几年锻炼下来,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已经非常顺畅。

  多年来,正是像“候鸟”一样出国种菜的生活,让李清洁和众多新疆农民富了起来。不到4年时间,李清洁夫妇就靠出国种地挣的钱在昌吉市区买了房。李惠琴也有房有车,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多年来,他们每年春天到吉尔吉斯斯坦,等到秋收完毕再回国休息,半年国内半年国外的日子过得格外舒心。

  其实,早在2002年,昌吉农民闵菊清就在吉尔吉斯斯坦承包了土地。他和同伴们也是新疆第一批由政府组织到中亚国家务工的农民。由于他们种植的蔬菜长势好,让当地农民十分羡慕,并称他们为“中国农业专家”,要求学习种菜技术。

  此后,伊犁等地农民也开始出国种地,务工的国家也逐渐延伸到哈萨克斯坦等其他中亚国家。期间,甚至有不少中亚国家前来邀请。2004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就受哈萨克斯坦阿拉库勒县邀请,组织一批3000人的农民队伍合作开发当地的10.5万亩耕地。

  如今,新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跨国种地这一行列,出国的方式也由政府组织的公务派遣转为个人外出。除了土地开发,还有不少跨国农民办起各类企业,触角开始向养殖、建筑、旅游等行业延伸。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