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造林十八年如今成“富翁”

造林十八年如今成“富翁”

发布时间:2016-10-14 01:29:14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201)  评论:0   赞:0
[导读]辽宁农民杨海清18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使昔日的沙坨子变成如今的绿色森林。据省林业专家估算,杨海清的这片樟子松林价值超过百万元。  杨海清居住的彰武县四合城乡下河村,北部就是闻名于世的科尔沁沙地。1984年,当乡…

  辽宁农民杨海清18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使昔日的沙坨子变成如今的绿色森林。据省林业专家估算,杨海清的这片樟子松林价值超过百万元。

  杨海清居住的彰武县四合城乡下河村,北部就是闻名于世的科尔沁沙地。1984年,当乡政府动员农民承包荒坡植树造林时,时年34岁的杨海清第一个在全乡报了名,承包了自家房后的1100亩沙坨子。

  听说樟子松固沙效果很好,他就将自家的3匹马和20余只羊全卖了,揣着钱来到辽宁省固沙所,找专家寻求治沙树苗和治沙要领。在专家的指点下,老杨将20多万棵樟子松苗栽进了沙坨子。

  “在沙坨子上栽树,最重要的是管理,要三分种七分管,管理不好,栽多少也是白搭。”杨海清深深地记着专家的这一句劝戒。为了管理好这片松林,头几年,杨海清差不多天天长在沙坨子里,坨子里的一草一木他都视为珍宝。下河村的沙坨子多林木少,烧柴一直是个难题。老杨封山后,自己宁可花高价到乡里买煤烧,也坚持不到坨子里搂草打柴。

  18年过去了,千余亩蜿蜒起伏的沙坨子,变成了一片苍翠的林海。而杨海清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乡民固沙造林的积极性。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