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泓清浅鱼龙隐,两岸空寒鹳鹤鸣”。古人对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宝应湖不吝赞美之词。现如今,宝应湖也以其博大的胸怀哺育着沿岸人民,尤其是享有“中国十大名蟹”美誉的宝应湖大闸蟹更是蜚声海内外。由此,宝应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泓清浅鱼龙隐,两岸空寒鹳鹤鸣”。古人对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宝应湖不吝赞美之词。现如今,宝应湖也以其博大的胸怀哺育着沿岸人民,尤其是享有“中国十大名蟹”美誉的宝应湖大闸蟹更是蜚声海内外。由此,宝应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近几年来部分湖区水质却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质量呈恶化趋势。湖区养殖产量、品质均受很大影响。如不加以控制势必影响湖区渔民的生存,也给宝应湖的品牌基地构成重大威胁。
9月10日,由杨步云副县长召集,县水务局、环保局、水产局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安宜、范水、山阳等沿湖镇村负责人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议。会议交流了近年来宝应湖水质污染现状,分析了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并研讨了治理宝应湖水质污染的措施。
与会人员认为近年来宝应湖部分地区水体质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污染程度明显加快。原因主要是:一、宝应湖每年的3-5月份,菹草(俗称麦黄草)大量繁殖并腐烂,使水体氨氮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二、湖区渔民的高密度养殖,对水体造成的破坏严重。粗放型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过大,水体中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清除。三、南水北调工程阻断了宝应湖湖水水体的充分交换。由于水体长期不流动从而加剧了水体的污染。
针对宝应湖污染呈逐年加快的现状,相关部门表示要齐心协力,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对宝应湖水质的监管和调控。各村镇对养殖户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进行把关,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控制网围养殖面积,采取轮养轮休,以保护和恢复宝应湖生态平衡。
副县长杨步云总结强调,宝应湖的水体质量下降趋势明显,对湖区渔民的生存构成威胁,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污染问题的出现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治理的角度看应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县政府将积极与省湖管会进行协调,加大对湖区养殖户的管理,以减少养殖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对草害和污染物进行清理。各乡镇应做好宣传工作,力求改变粗放型的养殖模式,自觉维护好生态平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研究宝应湖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以确保宝应湖的水更清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