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植酸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植酸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05-09 10:46:51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600)  评论:0   赞:0
[导读]植酸即六磷酸肌醇,是较强的螯合剂,能形成蛋白质—植酸复合物从而降低蛋白质和锌、锰、铜、钼、钙、镁和碘等的生物利用率(NRC,1993)。Ketola(1975)认为以豆饼为主要原料的饲料比以鱼粉为主要原料的饲料要添加更多的矿…

  植酸即六磷酸肌醇,是较强的螯合剂,能形成蛋白质—植酸复合物从而降低蛋白质和锌、锰、铜、钼、钙、镁和碘等的生物利用率(NRC,1993)。Ketola(1975)认为以豆饼为主要原料的饲料比以鱼粉为主要原料的饲料要添加更多的矿物质,部分原因是由于豆饼中的植酸降低了矿物质的利用率。植酸和饲料中的高浓度钙一起可以引起大鳞马哈鱼缺锌(Richardson等,1985)。虹鳟鱼在摄食含0.5 %植酸的纯化饲料时,生长减慢,饵料转换率降低,蛋白质利用率降低6.6 %(Spinelli等,1993)。有研究认为在含50 %大豆粉的斑点叉尾鱼 回饲料中锌的添加量应增加到正常需要量的5倍(Gatlin和Wilson)。

  1 植酸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鱼类消化系统缺乏内源性植酸酶,无法利用饲料中植酸结合态磷(Pointillart等1987)。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水产养殖中排放磷对环境的污染,在养殖水体中饲料磷的排放促使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水体溶氧含量起伏变化,水质恶化,鱼体生病或鱼肉带异味等。植酸酶成功应用于畜禽饲料引起了水产工作者的兴趣,并着手进行研究以评估植酸酶在鱼饲料中应用的可能性。

  Rodehutscord和Pfeffer(1995)以虹鳟为试验对象,饵料以大豆为基础,只含有植物性磷源,磷含量低于最适含量,并在饵料中添加1000活性单位/kg饲料的植酸酶,结果在水温15 ℃时,磷的利用率从17 %提高到49 %;在水温10 ℃时,从6 %提高到25 %。Schafer等(1995)用鲤鱼作试验,在以大豆粉、鱼粉和大麦为基础原料、总磷含量为7.2 g/kg饲料的饵料中,分别添加500和1000活性单位/kg饲料的植酸酶,结果鱼体增重和鱼体灰分含量显著提高,比不添加磷组与添加2 g/kg Ca(H2PO4)2来源的磷组磷的排泄量分别低28 %和25 %。Cain和Garling(1995)以虹鳟为试验对象,用经2 g/kg大豆粉的酶制剂处理大豆粉制成的饵料进行试验,结果经酶制剂处理组鱼的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同商品饲料组相同或有显著改善;经植酸酶处理大豆,能使大豆中的植酸磷水解为无机态磷,能被虹鳟有效地利用;酶处理大豆粉组的孵化场排出水中的磷含量比商品饲料组低65 %~88 %。Jackson等(1996)在斑点叉尾鱼 回饵料中用喷涂法添加植酸酶进行试验,认为添加植酸酶能促进鱼体增重和骨骼中磷沉积,粪便中磷含量降低33 %;并认为每kg饲料中添加500单位的酶制剂即可获得最大的鱼体增重和骨骼中的磷沉积。

  2 植酸酶在鱼饲料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2.1 植酸酶能水解植物种子来源的饲料源中的植酸磷,水解后的植酸磷能被鱼类有效利用,从而可以减少无机磷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量,降低磷的排泄量。

  2.2 业已开发的植酸酶具热不稳定性(温度上限为70℃),不能耐受鱼饲料加工中的高温环境。目前的使用方法有二种:一是用植酸酶预处理大豆等植物性原料;二是在鱼饲料制粒后再用喷涂设备将植酸酶喷洒到饲料上。以上两种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3 植酸酶除提高磷的利用率外,还能改善植物种子来源饲料的营养品质,提高鱼类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2.4 植酸酶在鱼饲料中的添加量为500~1000活性单位/kg即可。

  2.5 植酸酶添加到以植物性饲料源为主的鱼饲料中,如果经济上合算,当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