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我国各地的猪场及养猪单位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一、 临床特征 该病的潜伏期较长,最长的可达数月。在兽医学临床诊断上通常按该病的具体发病情况和特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断乳后的仔猪, 常突然死亡。如细心观察,可见患猪精神不振和厌食症状,体温上升至41℃以上。病程稍长者可见有腹痛、腹泻及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d-4d不等。亚急性或慢性型是该病的常见病型, 感染后症状较轻。病猪体温明显升高,逐渐消瘦,精神沉郁,生长停滞,贫血。长期腹泻,泻出灰白或黄绿色恶臭水样物,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状分泌物。后躯沾有灰褐色粪便,被毛粗乱,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拉稀时发时停,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二、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发病原因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常发该病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这不但可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 对预防仔猪副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亦有明显效果。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如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其他药物。当发生该病时立即对猪只进行隔离消毒,对病猪尸体应深埋,以防止病菌散布和人食入后中毒。 2.免疫接种在该病常发地区 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 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钠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免疫期为9 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mL-10mL,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口服免疫反应轻微, 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mL-10mL 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三、防治 治疗对病猪要进行隔离治疗, 治疗注射的用药剂量要准确,注射的时间要根据治疗效果适当调整,已达到最好的诊治结果。同时,要改善猪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条件,可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疗效。(1)抗生素疗法:常用的是土霉素、新霉素和强力霉素。土霉素: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0mg-100mg,分2次-3 次服用;肌注,每千克体重40mg,一次注射。新霉素: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mg-15mg,分2次-3 次服用。强力霉素: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2mg-5mg,每日1次。(2)磺胺类疗法:磺胺增效合剂疗效较好。磺胺甲基异噁唑或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20mg-40mg, 加甲氧苄氨嘧啶每千克体重4mg-8mg,混合后分2次内服,连用1周。或用复方新诺明,每千克体重70mg,首次服用量加倍,每日内服2 次,连用3d-7d。(3)大蒜疗法:将大蒜5g-25g捣成蒜泥,或制成大蒜酊内服,1d3次,连服3d-4d。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发布时间:2016-05-09 10:17:46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189)
评论:0
赞:0
[导读]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