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勇
(陕西省高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046700)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传染病,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其他反刍类家畜也可能被感染。该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定名为蓝舌病。1949年后,该病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陆续发生。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发现蓝舌病,并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从而确定了蓝舌病的存在。随后湖北、四川、安徽、山西也相继报导了该病。该病分布于全球大多数地区,成为世界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
本文就蓝舌病的病原特性、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做一综述,旨在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防治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1 流行特点
该病以家畜发热、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乳房和蹄部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由于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蓝舌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对乙醚、氯仿、0. 1%去氧胆酸钠有耐受力,对胰酶敏感;可被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灭活,在pH值5.6~8.0之间稳定,在pH值3.0以下被迅速灭活,在60℃30 min被杀死;在干燥的血液、血清中和腐败的肉、脏器中可长期生存。病毒有2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病毒可以在鸡胚、初生哺乳期小鼠和仓鼠体内增殖。
2 病原
蓝舌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亚群的成员,环状病毒共有14个群。蓝舌病毒可在干燥的感染血清或血液中长期存活,甚至长达25年。也可以长期存活于腐败血液或含有抗凝剂的血液中,对乙醚、氯仿和0. 1%去氧胆酸钠有一定抵抗力,但福尔马林和酒精可使其灭活,对酸性环境的抵抗力较弱,pH值为3.0时迅速使之灭活,这是蓝舌病毒与呼肠孤病毒的明显区别。蓝舌病毒不耐热,60℃加热30min以上灭活,75~95℃使之迅速灭活。蓝舌病毒有血凝素,可凝集绵羊及人的O型红细胞。血凝特性不受pH值、温度、缓冲系统和红细胞种类的影响。另外,蓝舌病毒还是高效的干扰素诱生剂。
3 发病机理
病毒感染动物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复制然后进入其他淋巴结、淋巴网状组织和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的内皮以及外周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引起胞浆空泡、胞核和胞浆肥大、皱缩和细胞核裂解,内皮的坏死和再生性增殖及肥大,会导致血管闭塞和郁积。蓝舌病毒对内皮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口腔周围皮肤和蹄冠带的复层扁平,上皮下的毛细血管内皮往往病毒浓度更高。病毒在靶细胞内复制后很快通过血液传遍全身,使大多数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感染后6~8d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开始升高,此时体温上升初期的组织学病变也同时出现。
4 临床症状
家畜蓝舌病的潜伏期为3--8 d。《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牛瘟的感染期为100 d。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0. 5~41,5℃,稽留5~6d,表现厌食、委顿,落后于羊群。病羊流涎,口唇水肿,蔓延到面部和耳部,甚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充血,后发绀,呈青紫色。在发热数天后,口腔连同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着疾病的发展,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口腔发臭,鼻流炎性、黏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结痂,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早期有白细胞减少症。
本病病程一般为6~14d,发病率30%~40%、病死率2%~3%,有时可高达90%。患病不死的经10~15d痊愈,6~8周后蹄部也恢复。怀孕4~8周的母羊遭受感染时,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发育缺陷,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一般比较轻微,牛通常缺乏症状。约有5%的病例可显示轻微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绵羊相同。
5 病理变化
病死家畜的口腔、瘤胃、心脏、肌肉、皮肤和蹄部呈现糜烂出血点()、溃疡和坏死;唇内侧牙床、舌侧、舌尖、舌面表皮脱落,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乳房和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但不发生水疱;蹄部有蹄叶炎变化并常溃烂;肺泡和肺间质严重水肿,肺严重充血,脾脏轻微肿大,被膜下出血,淋巴结水肿,外观苍白,骨骼肌严重变性和坏死,肌间有清亮液体浸润,呈胶样外观;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发生水肿。
6 诊断
6.1初步诊断
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6.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采用鸡胚静脉接种是最敏感、实用的病毒分离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可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定性鉴定;用病毒中和试验进行定型鉴定。
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宜采全血(每毫升加21U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冷藏容器保存,24 h内送到实验检查处理)及捕获库蠓。
7 预防
血清学阳性畜要定期复检,限制其流动,就地饲养使用,不能留作种用。严防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该病的媒介昆虫库蠓,作好牧场的排水工作。
发生该病的地区应扑杀病畜,清除疫源,消灭昆虫媒介,必要时进行预防免疫。用于预防的疫苗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等。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困难。首先在免疫接种前应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收到满意的免疫效果。其次在一个地区不只有一个血清型时还应选用二价或多价疫苗,否则,只能用几种不同血清型的单价疫苗相继进行多次免疫接种。
一旦发现该病传人,应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所有感染动物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加强海关检疫和运输检疫,严禁从有该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牛羊或冻精。非疫区一旦传人该病,应立即采取坚决措施,扑杀发病羊群和与其接触过的所有羊群及其他易感动物,并彻底消毒。疫区应防止吸血昆虫叮咬,提倡在高地放牧和驱赶畜群回圈舍过夜。在流行地区可在每年发病季节前1个月接种疫苗;在新发病地区可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目前所用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以弱毒疫苗比较常用,二价或多价疫苗可产生相互干扰作用,因此二价或多价疫苗的免疫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8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几种重组已被用于疫苗的研究,如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重组病毒样颗粒或核心样颗粒疫苗.不过这些重组疫苗在蓝舌病毒的传染防御上,总的来说还是无效的。因此,目前仍未进行大量生产,且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病羊应加强营养,精心护理。对症治疗。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 1%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1%~3%硫酸铜、1%~2%明矾或碘甘油,涂糜烂面;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蹄部患病时可先用3%来苏儿洗涤,再用木焦油凡士林(1:1)、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涂拭,以绷带包扎。
该病一旦传人,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所有感染动物。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