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惠农网
惠农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热点资讯>
虾稻共作提高经济效益 不用农药化肥安全环保

虾稻共作提高经济效益 不用农药化肥安全环保

发布时间:2016-10-13 21:11:42   来源: 用户投稿  采编:    阅读:(355)  评论:0   赞:0
[导读]“北有盘锦稻田养蟹,南有潜江虾稻共作。”这是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三度在湖北省潜江市实地考察“虾稻共作”模式得出的结论。  在日前结束的“虾稻共作”技术操作规程审定会…

  “北有盘锦稻田养蟹,南有潜江虾稻共作。”这是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三度在湖北省潜江市实地考察“虾稻共作”模式得出的结论。

  在日前结束的“虾稻共作”技术操作规程审定会上,王武称“北蟹南虾”是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最大收获,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养虾与种稻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又提高了龙虾和水稻的品质;既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又使生态效益获得科学保护。

  “虾稻共作”在潜江不是什么新鲜事。自2004年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红云等首创“虾稻连作”以来,他们就掌握在稻田里专门开辟一片水域用来养虾,请来龙虾和水稻做“邻居”的技术。然后通过提高插秧密度,适时弥补养虾占地的损失。在龙虾丰收的同时,水稻的产量也在增长。而且由于“虾稻共作”不能用化肥农药,“虾田大米”打出“无公害”牌,身价倍增。

  “虾稻连作”起步10多年来,种养模式在潜江逐步升级,再由“虾稻共生”发展为如今的“虾稻共作”。

  “虾稻共作”要求“巧种地”和“巧用水”。在每年中稻插秧前先挖好沟,当把龙虾放入稻田就直接落入沟里,落沟后龙虾就可以在里面循环生长,以便二者和谐共生。白鹭湖社凌口龙虾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丙雄说:“插秧后我们就可以回到沟里去捕捞,效益一直延续到9月份,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虾稻共作”推广后,潜江农民又不断探索,衍生了池塘养虾和“油虾鱼”、“虾鳅稻”、“鱼虾蟹”、“虾蟹稻”、“虾蟹鳜”等多样化延展养殖模式,得到了超值的回报。去年,该市龙虾养殖基地基地已达22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突破2万亩,全额向欧美出口年均创汇近1亿美元,养殖规模、加工能力、能力出口创汇连续4年均居全国之首。

版权申明:“惠农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全部或部分使用、转载、摘编、传播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须注明“来源:惠农网”。凡违反本条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惠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