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金凤镇,方仕勇(右)在菜地里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1989年,方仕勇初中毕业。那年他16岁,因为家境贫寒,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他没有选择像祖辈那样留在农村务农,而是先到镇上一建筑基地当杂工,后又在一家马赛克厂做销售员。
1992年,为了照顾孩子,在外打拼了三年的方仕勇回到老家承包了一个果园,也由此开始了他的种植之路。作为一个世代相承的农民,方仕勇有着对土地的深挚热爱和眷恋。他不仅仅想做到养家糊口,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希望在农业这个行当干出一番事业来。当时只有2亩地的方仕勇绝不曾想到,21年后的自己成立了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两个标准化生产基地。
做农民
种别人种不了的东西
1992年,方仕勇在自己的2亩地上种上无核桔果树。那个时候无核桔行情不错,每斤能够卖到1.7~2元,一年下来效益可观。
按最初的想法,方仕勇原本希望把果园做大。然而,当方仕勇正全心全意投入到果园发展时,却发现了一个在当时自己无法逾越的瓶颈——发展果园周期长,占用资金大。同时在方仕勇看来,果园是任何农户都能够复制的,这就有违自己的初衷—种别人种不了的东西。
经过市场调查和心中对未来市场的预见分析,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转型做蔬菜。
这个时候,方仕勇不知道自己在未来会常常庆幸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
从2亩变成20亩。方仕勇的蔬菜基地在2001年经历了第一轮扩张。多出来的18亩地是从其他农户手上租来的。那个时候方仕勇已经发现,要想降低蔬菜种植成本,必须走规模化道路。道理很简单,当只有2亩地的时候,方仕勇只能采用人工种植,而扩张到20亩后,半机械化的种植则能够进行,这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成本的降低。
方仕勇选择在20亩土地上进行1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植,“按一般人的理解,一块地就种一两个品种,这样管理相对简单,产量也会有保证。但我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认为的。”
如今看来,方仕勇的做法是一种“小而精”的思路。当主城周边蔬菜种植基地都在大片土地上发展单一蔬菜种植时,最大的问题是可能造成单品产量过剩。另外,菜贩子也不能一次性在一个地方备齐所有货品。而按方仕勇的发展思路,虽然种植成本没有优势,且各种单品产量不多,却能保证菜品质量,特别是能在流通环节上节省半天以上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菜品新鲜。
方仕勇解释说,由于自己的地里有当季绝大部分种类的蔬菜,菜贩子需要什么,自己可以在上午备货,下午交货。凭借这一招,单位食堂、餐厅等小型采购商成为了方仕勇的核心顾客。方仕勇当时也没有将蔬菜卖到批发市场,而是直接面向渠道终端,“其他菜农每斤卖3毛钱,我能卖到5毛甚至7毛钱一斤。”
创品牌
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存活
2008年,当地刮起了一股“建厂风”,在近郊找不到水源质量、土壤质量等条件均适宜的土地。恰巧得知,铜梁县侣俸镇政府当时正好有“建设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园区的规划”。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方仕勇一举拿下200亩土地,在新学村建成了一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将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再次扩大十倍。
随着规模扩张,方仕勇的蔬菜单位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随着产量的大幅增长,销售问题成为了方仕勇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方仕勇对此却并不担心。
让他有足够底气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从生产环节来讲,方仕勇认为自己蔬菜的品质已经给客户足够的信心。方仕勇说,在2001年蔬菜种植从2亩扩展到20亩的时候,自己的菜地就摒弃了传统的化肥,而采用酵素发酵。“我们在九龙坡的蔬菜基地已经种了10多年,同样能高产,这在蔬菜基地并不多见。”方仕勇每年花费10多万元在当地拉完全熟化的鸡粪、菌包,甚至到内蒙古拉羊粪来做肥料,其目的同样是为了把肥料对土地的污染降到最低。
为了保障蔬菜的质量安全,方仕勇的蔬菜基地大量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黄板、防虫网等物理方式防治病虫害。方仕勇说,如果按一般打农药的流程化,一季蔬菜需要打2~5次农药,而自己使用农药的次数则降低到1~2次。
其次,在销售渠道上,方仕勇在稳定了企事业配送渠道和批发市场渠道的基础上,开辟了“绿色蔬菜进小区直销,组织小区居民基地1日游”这一新型销售模式。
当然,200亩的规模还是给方仕勇在经营方式上带来了转变—他开始建立自己的蔬菜品牌。
方仕勇的第一个蔬菜品牌是在2009年创立的,名字叫“方脑壳”,随后又注册了商标。其实早在方仕勇第一次扩张蔬菜基地规模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开发自有品牌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而一直没有实现。
方仕勇说,如果只从自身生存条件上来讲,完全可以不去思考企业的未来,就像父辈那样。如果要让企业在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发展下去,农产品品牌化、精细化就是必须要走的路。
搞直营
5年内直营店开遍重庆
200亩的蔬菜种植规模并没有让方仕勇停下扩张的脚步。去年,虎峰基地与侣俸基地再次扩张,加起来已接近600亩。
如今,这两个基地承载着方仕勇的一个宏伟的计划—他希望在5年内,自己能将连锁蔬菜直营店开遍全重庆。
如今,方仕勇已经在两个居民小区开始尝试蔬菜直营做法。从2009年开始,每周他都会把新鲜的蔬菜直接运送到九龙坡珠江花园小区和公务员小区,在小区内临时贩卖。为了保证质量,他坚持自己基地产出什么菜就卖什么菜,绝不在批发市场或其他渠道采购来“贴牌”。虽然价格比市场上的高,但良好的品质让蔬菜根本不愁卖。4年下来,这样的直营模式一直处于盈利中。
然而,在方仕勇的春芽蔬菜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多进入蔬菜领域的社会资本却在迷茫中。
去年,方仕勇参加了重庆一次蔬菜企业的会议。在这个会上,方仕勇明显感受到,除自己之外,另外几个种植大户日子都不好过,而他们几乎都是刚进入农业产业不久的社会资本。为此,方仕勇不禁感叹道:“在外界看来,农业似乎是一个很朝阳的产业,但是其实农业并不简单。它和其它产业不一样,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一个成熟的制度能够套用,做农业不仅要讲感情,还要讲方法,这样才能将农业做成功。”
方仕勇的蔬菜基地有两个,一个在九龙坡区金凤镇,一个在铜梁侣俸镇,总面积有近600亩。
方仕勇今年40岁,他从19岁开始在金凤老家务农,从当初2亩地到现在做到600亩的规模,方仕勇用了21年的时间。
“菜农”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在方仕勇看来,农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这里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一个成熟的制度能够套用。要想成功,只能靠自己多年的积累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