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数年,靠双手养鱼致富,这样的事情似乎很难同一个90后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但长兴县洪桥镇古龙村的卢泽辉却做到了。短短3年时间,他让自家河塘的亩均产值提高了一倍多。而这样的变化,主要源于他养殖了一种叫沙塘鳢的鱼。
在洪桥镇古龙村的水产养殖基地,笔者见到了出生于1991年的卢泽辉。他戴着一副半框眼镜,皮肤偏黑,体型偏瘦,谈吐老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90后“小鲜肉”,而是俨然一位“老渔民”的形象了。
“这就是沙塘鳢,我们长兴人叫‘荡步’。”卢泽辉捉了一条鱼放在手心里憨笑着说,“你看,这鱼很容易捕捉,放在手里也不怎么动,因此这种鱼也叫呆鱼、懒鱼。”看这沙塘鳢,个头不大,长约十厘米左右,通体黑纹,嘴巴宽扁,卢泽辉说,就是这一条条小鱼让他的水产养殖效益陡增,每斤能够卖出七八十元的高价。
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卢泽辉回到家中养殖鳜鱼和河蟹,但由于缺少经验,塘里套养的湖蟹全部逃走,让他一下子损失了六七万元钱。后来,他了解到,洪桥镇政府正在推广沙塘鳢的养殖,尽管售价高、有市场,但一些水产养殖户担心它会吃掉小虾,对湖蟹和虾的产量有影响,鲜有人愿意尝试,年轻的卢泽辉却从中看到了商机。
“沙塘鳢天生个头小,顶多吃些小鱼小虾,反而净化了养殖环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先试养了两个河塘,将沙塘鳢与湖蟹、河虾套养在一起。然而,第一次收地笼时,他发现,虽然湖蟹的产量没受影响,但沙塘鳢的产量却明显下降,地笼里有大量沙塘鳢残骸。
鱼和蟹明明可以和平共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原来,这就是沙塘鳢的“懒”造成的。捕捞时,由于鱼与蟹全部拥挤于一只地笼中,一动不动的沙塘鳢很容易就被拼命挣扎的湖蟹误伤,从而造成产量降低。在对地笼进行改良、将鱼与蟹的密度适当减小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在套养的过程中,由于沙塘鳢吃掉了有害的小鱼小虾,湖蟹的产量与质量皆得到提升。如今,卢泽辉的100亩蟹塘全部采用了这种套养模式,亩产值从最初的四五千元提高到1万多元。现在,长兴已经有10多户水产养殖户套养了这种鱼,效益均得到明显提升。